欢迎来到上海梓梦科技有限公司!
Cassification
梓梦-同为光阻法,大乳粒分析仪和不溶性微粒仪测试注射剂时能否通用?
<梓梦科技>
一、 技术原理与检测目标的本质区别
在2025版《中国药典》的框架下,光阻法不溶性微粒仪和光阻法大乳粒分析仪虽共享“光阻法"这一基础原理,却在检测目标、技术实现和药典合规要求方面存在实质性差异。这些差异直接决定了它们在药物质量控制中的专属应用场景。
1. 光阻法大乳粒分析仪的核心技术特点
光阻法大乳粒分析仪ZM-02基于单粒子光学传感技术(SPOS),专门设计用于乳状注射剂中油相乳滴的检测。当乳剂样品流经光学传感池时,每个乳滴粒子会阻挡激光路径,引起光强衰减。检测器捕获的光强衰减脉冲信号包含两个关键信息:脉冲数量对应颗粒数量,脉冲幅度则与粒子直径直接相关。通过统计这些信号,大乳粒分析仪可精确计算大于5μm的乳粒体积占总油相体积的比例(即PFAT5值)。
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其针对高浓度乳剂的适应性:
1) 全自动稀释系统:内置精密稀释模块自动稀释样品浓度,减少人为误差
2) 体积加权统计:直接输出大乳粒的体积百分比,符合2025版《中国药典》对PFAT5≤0.05%的判定要求
3) 宽动态范围:检测范围0.5-400μm,精准覆盖5-50μm的关键安全阈值区间
2. 光阻法不溶性微粒仪的检测机制
光阻法不溶性微粒仪同样利用粒子遮光原理,但其核心设计针对外源性污染物的检测。当样品中的不溶性微粒(如橡胶屑、玻璃碎片或纤维)通过狭窄检测区时,产生与粒径成比例的光强衰减信号。不同于大乳粒分析,该仪器输出的是单位体积内不同粒径档的微粒数量(如≥10μm、≥25μm的颗粒数/ml)。
3. 原理差异导致的设备设计分化
虽然两类仪器都基于光阻原理,但不同的检测目标使其在硬件设计和软件算法上呈现显著差异:
两种光阻法仪器的核心设计差异
特征 | 光阻法大乳粒分析仪 | 光阻法不溶性微粒仪 |
核心检测对象 | 乳剂中的油相乳滴 | 外源性固体污染物 |
药典方法依据 | 《中国药典》0982第四法 | 《中国药典》0903第一法 |
稀释系统 | 必需(全自动稀释) | 可选(部分样品无需稀释) |
关键输出参数 | PFAT5值(体积%) | ≥10μm、≥25μm颗粒数/ml |
二、 应用场景与样品特性的关键差异
两类仪器的实际应用场景因检测目标的本质差异而截然不同,具体表现在样品类型、前处理方法和结果解读等多个层面。
1. 大乳粒分析仪的典型应用场景
脂肪乳注射液是光阻法大乳粒分析仪的核心应用对象。
以中/长链脂肪乳为例,其检测流程包含:
1) 全自动进样:大乳粒分析仪可完成自动进样,通过定量环自主调节进样量
2) 全自动稀释:大乳粒分析仪自动将高浓度乳剂稀释至适宜检测浓度
3) 专属报告:直接生成PFAT5值,标注是否低于0.05%限值
2. 光阻法不溶性微粒仪的广泛适用场景
光阻法不溶性微粒仪适用于透明溶液的污染物筛查,典型场景包括:
1) 小容量注射剂:快速检测注射剂中的颗粒物
2) 生物制剂:如单抗注射液中的蛋白聚集体
3) 滴眼液:筛查玻璃屑或纤维污染